↑海军航空兵某部舰载直升机进行海上着舰飞行训练。苏润芃摄
跑完一个5公里后,海军航空兵某部参谋林路快步返回宿舍,冲了个澡,又在夜色中一路小跑返回办公楼。
晚上8点钟,他要和战友们在这间名为“旋翼风暴室”的办公室,一同复盘当天的训练课目实施情况。
作为舰载直升机部队的一名作训参谋,林路的工作生活节奏很快。傍晚跑个5公里,是他最喜欢的放松方式。
和林路一同参与复盘的,有该部飞行教官谭鹏。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舰载直升机飞行经验的“老飞”,他对舰载直升机作战有着独到的认知。
谭鹏神色凝重地盯着显示屏,在记录本上标注出一组组数据。这些数据将成为他带教新一批飞行员的重要参考。
“旋翼风暴室”内,参与复盘的还有空中指挥员王海洋,他正整理一份协同对抗方案。
展开剩余89%几年前,林路与谭鹏等飞行员正式发起成立“旋翼风暴室”,旨在集思广益,研究训练中遇到的各类难题,深入钻研飞行技能,研究对手的战术招法,提高舰载直升机部队的作战能力。
走出去,他们叩开走向未来战场的大门;请进来,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烁碰撞;联起来,让每一个架次、航次练出最大效费比。
在交流互鉴中拓宽练兵视野,在优势互补中提升训练质效,在深度协同中催生体系战力。用“旋翼风暴室”成员们的话来说,“为了打赢明天的战争,就不能放过今天的任何一个问题”。
风暴中的底气从何而来——
战胜自己,是飞行的常态
仰角过大!速度过载!机身下坠!
……
漆黑的大海仿佛要吞噬一切,飞行员况盛紧紧握住直升机操纵杆,正要用力向上拉,才发现手中的操纵杆,竟突然消失了!
惊醒的况盛,猛地睁开眼睛,目之所及是一片漆黑。
幸好,那只是一个梦。变化莫测的战场上,克服未知环境带来各种影响的巨大压力,用这种最直接又隐秘的方式,纠缠着这名年轻的舰载直升机飞行员。
这段时间,25岁的况盛正集中精力攻克一个课目——夜间反潜。这一课目的指导教官,正是谭鹏。
第一次训练时,况盛胸有成竹。作为同期飞行员中首批取得夜间反潜飞行改装资格的飞行员,他对自己的飞行技术很有自信。
夜色中,直升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升空。随着距离海岸线越来越远,夜幕更深,况盛很快便分不清天空和海面,直升机的高度、姿态也无法用肉眼和身体进行感知。
此时,飞行员要借助驾驶舱的仪器替代大自然的参照物来分辨方位,如同在漆黑的悬崖边摸索前行。
随着高度持续降低,海上的气流愈发不稳定。机舱内多个指示灯发出操作偏差提醒,况盛的不安不断累积。
此时,直升机距离海面不足50米。任何一个微小的操作失误,都可能导致飞行事故。况盛的操作开始变形,谭鹏一把带过操纵杆,将机身稳稳控住。
返航复盘时,教官的一句话让况盛至今难忘:“飞行,必须先战胜自己。”
“战胜自己”,是谭鹏这样的老飞行员们用千万次实践悟出的飞行真谛。
况盛的这次飞行数据,被部队当做教学案例保留下来,送到了“旋翼风暴室”。在这里,同批次的其他飞行员据此展开针对性分析,进行训练准备。
在“旋翼风暴室”,类似的飞行案例还有许多,有反面教材,也有成功处置的特情案例。
那年初夏,谭鹏驾机随舰出海开展协同训练。就在战机顺利完成搜索任务,返回载舰时,却被航线周围突然形成的海雾挡住了去路。
短短两三分钟,海上能见度骤降,载舰周围被浓浓的雾气笼罩。经过分析,谭鹏确定,这是平流雾。
不同于一般海雾,平流雾来得突然,不易预测,可趁风势迅速布满低空,对飞行威胁极大,处置不当极易造成飞行事故。
油量告警,只能硬着头皮着舰。“可是,舰在哪里?”茫茫大海中,谭鹏保持直升机低空飞行,经历2次搜寻失败后,终于透过雾气缝隙,发现载舰甲板。他瞅准时机,一举成功着舰。
后来,因身体原因,谭鹏一度停飞。身体状态恢复后,他又积极训练,重返蓝天。
此时,正值一大批年轻飞行员加入谭鹏所在的舰载直升机部队,飞行训练任务迅速增多,高难课目训练比重加大。
况盛等年轻飞行员们的加入,为“旋翼风暴室”注入新生力量。谭鹏带领新老战友们,优化组训标准程序,形成课目标准程序卡片,对各类教材、任务背景想定进行修订完善,攻关形成一批课题成果。
“战场的未知因素,并不会随着你的经验增多而减少。”老飞行员们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,让况盛逐渐体会到,战胜自己,就是不断超越上一次飞行。
置身“旋翼风暴室”的热烈讨论中,况盛明白,只有与装备融为一体,在各种状况下飞得更好,才能不断积蓄与对手过招的底气。
旋翼下的视野如何拓展——
学会从对手的角度去思考
伴随着远处海面传来的低沉轰鸣,水下靶标被战机投下的鱼雷精准命中。
从某新型驱逐舰的飞行甲板上看到这一幕,林路激动得跳了起来。喜悦,不仅因为战友取得了好成绩,更在于验证了一项新战法。
然而,就在几个月前,林路和“旋翼风暴室”的成员们尚在“失败”的迷雾中艰难摸索。
那次红蓝对抗,担负搜索任务的直升机,没有及时发现探测区的目标,导致舰艇编队遭受“重创”,演练以失败告终。
“战场不会给任何人预演的机会。”如何在陌生海域和复杂水文条件下,从蛛丝马迹中更快捕捉到对手的身影,成为“旋翼风暴室”重点攻关的课题。
战胜对手,首先要研究对手。而研究对手,绝不能仅停留在装备技术层面。大家集思广益:“能不能建立一个外训机制,组织更多骨干随舰艇、潜艇出海?”
不久后,依托上级建立的跟训机制,“旋翼风暴室”搭建起交叉学习制度,安排部分骨干到兄弟部队学习。
“头脑风暴”很快刮到了“对手”的战位上。“破冰”的任务,首先落到该部声呐专业负责人梁宇的肩上。
深入潜艇舱室,梁宇一头扎到声呐台位上,与潜艇上的“老对手”推心置腹、共享经验,感悟无处不在的水下声波。
飞行员李龙飞随某护卫舰出海时,发现舰艇通过不规律的机动,巧妙佯装意图,得以在周旋中锁定可疑目标。这令他意识到,态势运用何其重要。
“对手们”也逐渐走进“旋翼风暴室”。
某潜艇部队副艇长走进飞行塔台,与该部声呐战位人员共同推演水下攻防,在互换视角中,探寻反潜作战的“最优解”。
某雷达站官兵来到外场停机坪,和飞行员们讨论空中目标捕获要点,共同研究对海突击中的对抗技巧。
“之前,我曾经以为,只要把自己的飞行技术练好就可以了。现在看来,我之前的想法太天真了。”一名年轻飞行员谈到,只有学会站在“对手”的角度思考,实战化训练才能真正触及本质。
从刮起“内部风暴”到形成“跨界风暴”,越来越多官兵走上兄弟单位的战位,下潜艇聆听深海低语,随特种机升空体悟广袤天际,上舰艇搏击大洋风浪……
攻防理念交织碰撞,一个个新思路不断涌现。经过多次研究和验证,梁宇终于找到一种优于大纲推荐的搜索方法,提高了发现目标的质效。
从“对手”角度思考,只是追求胜利过程中迈出的一小步。他们清醒地认识到,自己的步伐必须再快一点,因为危机来自四面八方,真正的对手,永远潜藏在未知的水面之下。
风暴辐射的“半径”有多大——
走向无联不胜的未来战场
天刚蒙蒙亮,飞行塔台已经忙碌起来。伴着晨光,数架直升机接续升空,奔赴某海域展开着舰训练。
类似的场景,林路已经习以为常。在“旋翼风暴室”的一角,设置着一个模型区:几架精巧的直升机模型和等比例缩小的舰艇甲板平台模型,模拟了直升机着舰的情形。
着舰,是舰载直升机部队一个最基础的训练课目。舰载,时刻提醒着他们,现代海战场上,单打独斗行不通。
翻开“旋翼风暴室”的训练登记本,林路介绍说,仅去年一年,他们多次参与跨军兵种协同训练,梳理汇总多个数据库,验证完善了数套战术战法,其中一些战法被推广至同类部队。
夜幕已深,“旋翼风暴室”仍亮着灯。一群身穿不同颜色军装的官兵,正围绕战术问题展开激烈讨论。
“作战平台之间想要达成高度协同,可不是容易的事,细细分析,还有不小差距。”一场联合训练即将展开,林路邀请来自舰艇、航空兵等单位的训练骨干一同参与任务筹划。
林路将自己比作“旋翼风暴室”的“通信枢纽”。通常,当他通报单位的训练计划或告知训练需求后,多支友邻部队会主动对接。随后,一方牵头组训、多方联动参训的演练便展开了。
采访中,林路打了个比喻:如果以“旋翼风暴室”为圆心向外辐射,这个联络圈的半径可达上千公里。在这个圈里,有潜艇部队、舰艇单位等友邻部队,有同军兵种,也有不同军兵种……
“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,但一群人方能走得更稳更远。”该部空中指挥员王海洋对此感触很深。
那年,某海域,王海洋随机组参加一场对抗训练。直升机超低空隐蔽突防,精准抵达攻击点。前一秒,系统还保持正常状态。谁知,即将锁定时,雷达屏幕上的蓝方目标却无法跟踪。
机组当即研判,可能是电磁干扰所致。然而,启动反制手段后,目标仍然无法稳定跟踪。
问题到底出在哪儿?王海洋和战友们的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。从那以后,如何让舰载直升机看得更远、找得更快、打得更准,成为这个团队的重点攻研方向。
彼时,各级联合训练逐步推开,部队依托“旋翼风暴室”组织跨军兵种交流。王海洋打破专业壁垒,主动向兄弟单位学习信息链路和系统知识。伴随装备更新,信息系统组网入链,一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,训法战法随之升级。
“旋翼风暴室”的成员从最初几个人,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,数量和结构一直在动态变化。某驱逐舰副舰长时常参与“旋翼风暴室”的课题研究。在他看来,能否最大程度发挥舰载直升机的效能,直接影响未来战场舰艇编队作战能力。
今年以来,“旋翼风暴室”不断出现新的“风暴”:该部与某潜艇支队展开集中复盘研讨,针对协同训练提出多条改进措施;该部官兵走进空军某旅进行集智交流,就联合搜救提出多条意见建议……
这折射的是这支部队融入体系、提升作战能力的持续探索。
一名直升机飞行员说,“旋翼风暴室”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,也铺就了通往联合训练的路径。
“未来信息化战场,无战不联、无联不胜。”该部领导介绍,联合训练已经成为练兵新常态,唯有努力填平自身头脑中存在的“知识鸿沟”,用战场视角衡量战术战法运用,练兵备战才能获得新动能。
透过“旋翼风暴室”的窗户望去,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览无余。而在看不见的海域,又一场舰机对抗训练正在上演。
“加入空中指挥平台。”口令下达瞬间,王海洋迅速敲出一串指令,机舱中雷达屏幕上随即出现编队舰机共享态势。
“目标跟踪稳定,请示射击!”按下开火按钮,编队舰机一同有效对抗多批次目标。
“未来战场,没有标准答案。”王海洋笃定地说,“但一定要有赢者思维,那就是用有力的行动去战胜未知!”(孙刚政、苏润芃、杨学强、王冠彪)
(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)
编辑:韩学扬
发布于:北京市一鼎盈配资-炒股配资-证券配资最简单最准方法-10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