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一直信守二百年前的劳动价值理论,却很少总结自己走过的路。
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:前三十年,改革开放四十年以及2018后的新经济时代,这三个时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,但是,这三个时期在经济运行机制上,在所有制的权重上,有很大的不同,各有各的逻辑,都缺少系统的总结。
于是,俞敏洪在与王志纲的对话中提出了一个话题:如何面对未来的四十年?
说是后四十年,语境上对比的是前四十年,因此,它实实在在是对改革开放的一种总结。这个总结被王志纲称之为“邓公遗产”。而这个邓公遗产以极简的方式表述为三个尊重:尊重常识、尊重规律、尊重人性。
展开剩余68%这是一个平常的表述,没有宏大叙事,没有大词主义,直白而朴素、充满了人间烟火。
什么叫尊重常识?
常识是意识形态生产不出面包,老百姓要吃饭,国企亏损无法提供新的就业岗位,所有城市青年集体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,生产力受到了束缚。
于是,常识与经典发生了冲突。经典告诉我们要消灭私有制,而常识关注的是人们要吃饭,如果国企支撑不起来就业,那就让老百姓以自己的方式,自己养活自己,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“百业”,也可以说是中国千年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经济。
什么叫尊重规律?
规律是反复出现的东西,改开前为什么会出现就业不足?因为经济的运行机制缺少资本的组织与推动力,我们强调劳动创造一切,不失为人本主义的表述,实际的情况却是劳动通过资本的组织,才有可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大生产。
市场经济的规律是资本流向哪里,哪里就繁荣; 赶走了资本,只会共同贫穷。
什么叫尊重人性?
经济学人性的本质是个体视角,这种“自利”的选择一旦进入市场,就会成为市场经济的“理性人”,创业是去赚钱,不是去布施,押上一生的身家性命做投资,一定是天下熙熙攘攘为利而来。这是市场经济的理性,胖东来也不能做亏本的生意,他将道德与服务社会揉进了营销,恰好是市场经济竞争性的推动,符合亚当.斯密的为私利而造福于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。
如果一切都要求社会性平等,失去了市场的竞争性公平,经济就成了一潭死水,缺乏效率。
改革开放四十年,已经成为历史,但这三个遗产依然宝贵。
未来中国的方向是什么?
是打左灯向右转,还是打右灯向左转,抑或是二者的合题,这一切都无从判断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未来的路无论怎么走,都应该建立在对历史,当然也包括对经典理论的革命性总结的基础之上。
发布于:江苏省一鼎盈配资-炒股配资-证券配资最简单最准方法-10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